洛宁:发展竹产业 彰显竹文化
2019-12-19 15:42:43   来源:洛阳网>>县区频道>>洛宁   评论:0 点击:


冬日午后,推开洛宁方村竹林场的大门,漫步翠竹长廊,绿竹夹道,翠色扑面。轻风拂过,竹林飒飒,声如泉涌,一种清新、清爽之感沁人心脾。

行走在洛宁,乡村、庭院、廊道、游园处处都能看到绿竹婆娑的身影和见缝插竹的行动,为萧条的冬季增添一份绿韵生机。

不仅如此,翠竹经过乡村艺人的巧手,变成形态各异的生活用具、美轮美奂的工艺品,走进千家万户,带富山村乡邻,也涵养着人们向上向善、拼搏进取的精神气质。

如今,绿竹衍生出的自然美、产业美、文化美,已成为当地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见缝插竹,显生态之美

隆冬时节,洛宁跨越洛河的首座景观大桥伶伦大桥正在进行最后攻坚,竹子造型的桥塔高耸入云,讲述着“伶伦制管”的历史传说。

伶伦,相传是黄帝时期的乐官,在洛宁取竹管制作乐器,创造了华夏音律。与大桥建设同步,以竹林为主体的景观绿化也在加快推进。

通过伶伦大桥的营造,可以窥见竹文化的源远流长。洛宁自古有竹,在温润的洛河两岸及山涧溪谷均有分布,并形成了“村村有竹园、人人会竹编”的传统。

这些年,我市掀起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热潮,广泛开展见缝插竹、竹藤进园。洛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在村庄绿化、廊道绿化、单位庭院、游园绿地建设中广植翠竹,大力营造处处有竹、处处有景、竹景相映的竹乡特色。

在洛卢高速洛宁段,竹林密植形成绿色生态屏障;在宜故线兴华镇段,翠竹成排依山就势起起伏伏;在滨河公园城市书房、农家院落,竹子篱笆织起围墙,悠然惬意……在造景方法上,或配景式,或点缀式,或绿篱式,或竹径式,因地制宜,尽显竹乡风情。

因竹而富,织小康之梦

竹篾翻飞,片刻工夫,一根根轻盈的竹丝在竹编艺人韦三起的手上渐渐有了果盘的模样,果盘做工精致考究。

“洛宁淡竹竿高、节长、气清、篾柔,是编织的上好竹子。”年仅七旬的韦三起是陈吴乡的竹编老艺人,从小在竹林边长大,年轻时就地取材编箩、编篮、编帽子,靠手艺养活全家。

1.jpg 

乡村艺人制作竹编工艺品

在洛宁,竹编与竹子栽植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曾盛极一时,有着“竹艺万家”之称。《辞海》中以竹当偏旁的汉字有200多个,足见竹子用途之广泛。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把竹刀一小锯,胜过耕种十亩地”的民谣。

近20年,竹制品逐渐被工业品取代,竹产业日渐萧条,许多竹器厂、竹板厂关门歇业,民间竹编艺人也纷纷另谋出路。

如何让传统产业“浴火重生”?这些年,洛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把传统竹编工艺和现代生活气息相结合,通过技能培训开发出艺术性、实用性兼备的瓷胎竹编、灯具、摆件等新产品,为传统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同时,当地着力打好绿竹风情旅游牌,推动特色竹产业风生水起。

“过去是批量生产,现在是私人订制。”如今,韦三起自家的“庭院经济”又红火起来。在距离陈吴乡不远的景阳镇孟村,残疾人杨守明凭着过硬的竹编技艺,创办了一家竹编合作社,带动50多户贫困群众用竹编织就幸福生活。

“近年,我们多措并举做好‘竹文章’,使丰富的竹资源‘华丽转身’,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创业增收的‘绿色银行’!”洛宁县委书记张献宇说,下一步,洛宁县将按照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要求,立足资源禀赋、群众意愿、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展现新的更大作为。

文化滋养,聚向上之风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千百年来,挺拔刚劲、虚心有节的竹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走进了内心精神生活,无数文人墨客托物言志、以竹自比。

当前,随着竹产业的复苏,竹文化也日渐兴盛,并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全社会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

竹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近年,当地将竹文化与廉文化有机结合,鼓励县直单位、企业等在庭院广植翠竹,大力营造“以竹咏廉、以竹颂廉、以竹传廉”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党员干部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

不仅如此,放眼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进程,绿竹,在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德治建也发挥了“塑形”“铸魂”的重要作用,成为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据不完全统计,洛宁有竹园的乡村就有近200个,多则上百亩,少则三五十亩,随处可见,郁郁葱葱。

这些年,洛宁还依托北方观赏竹研发中心引进毛竹、紫竹、金镶玉竹等100多个品种进行驯化,打造竹子种质资源库,支撑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

前不久,国际竹藤中心在洛宁举行竹业发展研讨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建言献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洛宁将聚力打造竹景观,发展竹产业,兴盛竹文化,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生态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