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之竹质硬笔
2024-03-06 10:04:00   来源:澎湃   评论:0 点击:

中国是竹子的故乡,资源丰富、竹种繁多、中空有节、形态各异,竿枝鞭根、粗细长短、曲直凹凸、千姿百态。因此,相较于其它笔杆制作材料,竹子的颜值更质朴、内涵更丰厚、取材更方便,故而,竹质毛笔历史更悠久、工艺更简单、经济又实惠、普及面更广。常用的竹管材质主要有鸡毛竹管、白竹管、方竹管、紫竹管、斑竹管和马鞭竹管等。如湖笔的笔杆,主要取自浙西天目山北麓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的鸡毛竹。而宣笔则主要选用皖南山区的紫竹、斑竹等为笔管,它们节长茎坚韧,竹子表面自然成色,或呈紫墨色或有自然斑点。如果再施以雕刻、镶嵌等工艺,笔杆造型将更具有美观典雅、富丽华贵之气势。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竹管大霜毫笔、竹管经天纬地四头笔、竹管小紫颖笔、竹管兰亭真赏紫毫笔、黑漆描金管黄流玉瓒紫毫笔、彩漆缠枝莲纹紫毫笔清等明清时期的珍品。

 363.jpg

366.jpg

与毛笔相对应的是硬笔。中国古代也有过硬笔,它的起源应该早于毛笔。在历代书论及文献中,常出现“竹梃”等说法,是区别于毛笔的一种竹质硬笔。宋人赵希鸽就曾说:“上古以竹梃点漆而书。”元·吾丘衍《三十五举》也说“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古谓筆为聿,仓颉书从手持半竹,加畫为聿,秦谓不律”。1991年在敦煌的汉代高望燧遗址就出土了竹笔,敦煌市博物馆馆藏品介绍:该笔“通长11、宽0.8、厚0.3厘米……器物质料为竹质,人工制成扁平状,一端削平齐,一端刀削为尖状。器物表面打磨光滑。刀削尖状一端,有似漆非墨之迹,一面无迹。状似竹签”。李正宇称它为“汉代竹锥笔”,是目前我国已发现最早的古代硬笔。可喜的是,这种笔并未完全消失,傣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仍在使用竹质硬笔。

 369.jpg

随着钢笔的普及,竹质硬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却在传统书写和书法艺术中传承了下来。傣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书写文字都是靠竹笔,纳西族的东巴经则以尖头竹笔书写而成,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坡芽歌书》也是壮族人民用竹签蘸上仙人掌书写的。藏文书法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大多用竹笔书写。竹笔分为圆竹笔和三棱竹笔等,均选用质地坚韧的竹子,风干或烘烤后削制而成。同样是国家级非遗的蒙古文书法也大都用竹质硬笔写成,其竹板笔书法常用于对联、标语、书籍装帧、刊头设计、金石印章等。竹板笔取材于竹,用刀将竹片削刮呈刻刀状,再磨齐笔刃即可使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