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科技创新 驱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2020-09-21 11:05:06   来源:福建日报   评论:0 点击: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时期,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新产业、新动能、新技术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超越,努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我省就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点燃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引擎。

◆科技创新加速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

科技创新加速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从实践来看,科技创新是撬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杠杆,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通过重组原有产品中生产要素的比例和结构,建立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新优势,深度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加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带动新的消费和就业,助推我省经济结构转型。

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潜力巨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化,一些原先的产业和生产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创新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我省产业智能升级提供了支撑,有力推动了我省传统产业向信息化、低碳化、节能化方向升级。如加工制造、建筑、物流等传统产业和各类智能机器人或智能化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互联网+”实现个性化定制,我省传统服装企业从代工生产走向高端化自主设计生产的升级。

◆科技创新夯实“双循环”发展基础

科技创新是国内大循环的根本动力。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叠加效应,已影响到我国的产业链安全,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芯片制造、先进计算机软件等依赖进口是我国国内大循环的短板。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带动产业升级,使我国产业链从下游逐渐向中上游发展,实现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转型,逐步摆脱对国外相关企业的依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带来人民群众消费品质的升级,使国内人民摆脱对国外高品质产品的依赖,为我国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提供物质基础。因而,加快科技创新,畅通科技、金融、产业和成果转化的通道,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打通我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国内循环,持续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引擎。

科技创新是我省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助力。当前我省已有部分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福耀玻璃、恒申控股集团、宁德时代等一批科技实力强的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发达国家的产业、品牌、创新技术以及广阔的海外市场。但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整体上而言,我省“走出去”企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为制约我省参与国际循环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参与国际循环将使我省相关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就迫使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而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产率,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科技创新提升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科技创新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动力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市场上可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多,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游戏、无人驾驶、移动支付、互联网购物以及滴滴出行等各类共享经济便利了人民的生活,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走出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疫情防控作用,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大力推广“八闽健康码”,在全省企业复工复产、居民小区出入、交通出行、学生复课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超越的生态体系

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搭建好创新体系、创新制度、创新政策框架。抓住全球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对未来可能引领科技革命的技术制定长期跟踪与研究规划。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法制化营商环境,建立更规范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和开展多方式合作, 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建立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建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高水平创新平台。通过税收减免、融资优惠等多种政策措施,激励科技型企业开展5G、大数据、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智能等创新技术的研究。围绕5G、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布局一批重点科技突破项目,构建起我省创新生态体系的四梁八柱。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搭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培育5G生态融合应用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供应链、大数据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创新的研究平台体系,支持引导各类创新平台在“卡脖子”技术、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性技术、应用性技术方面研究攀登。

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落实更有力的人才政策, 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鼓励支持企业和学校、科研院所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完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打破束缚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桎梏,激发调动各类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积极性。通过海外筑巢引才、亲情乡情引才等方式,依托创新产业和创新项目研究,打造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库,引进各类“高精尖”人才,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