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发力“小”和“精”新型显示产业蓬勃发展
2024-04-12 06:00:00   来源: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评论:0 点击:

  福建厦门,正在成为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今年前两个月这里新型显示产业出口量达21.5亿元,同比增长33.1%。

  新型显示技术不仅让屏幕更薄、更清晰,还拓宽显示应用的领域。从可弯曲的车载显示屏,到可折叠的手机屏幕,新型显示技术让这些屏幕不仅是显示信息的工具,更是我们与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世界互动的“触点”。

  如今,厦门集聚新型显示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000家,他们忙接待、忙扩产、忙上“新”。记者探访了这个充满活力的产业。

  

  发力“小”和“精” 新型显示产业蓬勃发展


  厦门思坦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监 李美云:听障人士听觉不好,可以通过外界的声音来转化,通过眼镜来转化成文字的内容,在眼镜上面去呈现。

  在厦门一家新型显示屏生产企业,大家正在探讨一款新产品。这个面积只有四分之一指甲盖大小的微型显示屏,把它组装到眼镜里,就有了眼前这款重量只有几十克的AR眼镜。即便在强光下,镜片上依然能呈现出清晰的图像,还能加载各类应用和文字信息,市场热度居高不下。

  业内通常把小于一英寸的显示屏称为微型显示屏。目前,这家企业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微型显示屏的研发和中试,即将大规模量产,因为市场供不应求,企业24小时不间断生产,最近还会上马一条新产线。

  厦门思坦集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冯艳霞:量产之后,我们能够将终端眼镜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我们的预计年产值大概能够在15亿到20亿元人民币。

  从去年以来,厦门当地发力“小”和“精”的新型显示领域,向价值链高端跃进。

  这里的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不久前成功研发出一款微小尺寸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业内称为Micro LED。市面上常见的普通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每英寸由45到90颗发光二极管芯片组成,而这款新型显示屏,每英寸屏幕内组装了超过1200颗极其微小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是全球像素密度最高的屏幕。

  这款邮票大小的显示屏主要应用于智能手表,手表的内部驱动背板上,集成了44万颗微米级发光二极管。这就好比在每平方毫米的面积内,组装了超过250颗小灯泡。当我们近距离观察屏幕时,普通发光二极管屏幕有肉眼可见的颗粒感,而这款微型显示屏分辨率则非常高。

  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黄凯:我们行业内有一个预期,就是在Micro LED技术全面成熟以后,它还将催生一系列的包括AR、VR这样的一些产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改变了我们显示领域的一些生态。

  柔性屏技术革新 提升用户体验


  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是厦门聚焦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前沿,打造的创新载体,为的是实现技术突破,加速产线融合的成果转化。

  除了往“微型”和“精密”上发力,记者调研发现,不少企业在寻求“新”和“变”。显示技术朝着更加灵活、多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柔性显示屏是可以弯曲的屏幕,能够根据需要弯曲成不同角度。这家专门生产柔性屏的企业,研发出的三折叠显示屏刚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别看屏幕非常轻薄,但当它完全展开时,面积却相当于一个平板电脑的大小。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王磊:比如说你看视频或者打游戏,其实它是一个长方形的这样一个屏,比如16∶9或者4∶3,但如果说我们用三折屏,它就能够很完美地实现屏幕的长宽比。

  而这款车载柔性显示屏,一上市就备受关注。它既可以弯曲30度,与汽车内饰融为一体,也可以碰触按键,将屏幕调整到方便观看的垂直状态。

  “数智化”赋能 助力产业提速增效


  新型显示技术正日益融入家居、车载、文旅等多个领域,推动智能场景的快速实现。

  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和生产工艺,如何确保显示屏的高效、精准生产,成了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这家新型显示屏企业的会议室内,研发团队正与客户视频连线,讨论一款最新曲面车载屏的设计要求。这样的技术攻关会议几乎每天都要进行,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企业研发负责人告诉我们,当前他们面临着复杂而多变的生产需求。每天需要生产数千种不同型号、尺寸不一的屏幕,这就需要各个生产线能够迅速、精准地切换。而如今这些已经变为现实,靠的就是像这7间智能化车间。记者走进了其中一个智能车间,看到仅仅这一个车间就布置了50个AI摄像头。由于每种产品的制作工序和流程被提前输入到电脑应用程序当中,使AI摄像头能够实时监测和提示员工操作。

  在这家生产柔性显示屏的无人车间里,平均每4秒就能生产一块曲面屏,每9秒就能产出一块折叠屏。一块作为显示屏原材料的玻璃基板,要经过160多道生产工序和200多道检测工序,才能成为手机面板。而完成这400多道工序的是500多台各式各样的全自动化机器人。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面板厂总监 李建兴:我们所有的物料集成都是通过我们的机器人、我们的自动化设备来完成自主衔接的。我们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无缝的这种生产模式。

  前不久,企业又研发出最新的智能排产系统。有了这套系统后,只需要一名员工,在智能排产系统中输入最新订单情况,就能在几分钟内生成一份生产计划,并将指令发送到生产一线。

  搭建数智服务平台 推进产业全链条升级


  在推动显示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厦门正积极探索如何借助“数智化”技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科研与生产的协同效应。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厦门正努力在新型显示产业领域打造更高效、更智能的生态环境。

  不久前,厦门火炬高新区联合5家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组成智库团队,为园区内的15家显示屏生产企业,免费提供了生产诊断报告。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 黄伟杰:这个报告说实话,因为我们当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毕竟是一个免费的诊断。当时这个供应商给我们出了诊断报告后,我们吓一跳,给我们提供了200多页的诊断报告。

  这份长达233页的诊断报告,像是给企业做的一次全面体检,从技术、资源、制造等各个方面给企业画像、打分,从而让企业明确今后需要调整的方向。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培文:举个例子,从供应链、从品质管理、从智能制造系统方面今年都会做一个全面的升级,初步预测投资会在大几千万以上来做升级改造。

  调研中我们发现,针对一些新型显示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的现象,厦门当地打造了“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平台引入了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智能制造领域服务商,以“线上超市”的方式,聚集了400多家服务商的2000多项服务,企业在平台上发布数字化改造需求后,通过服务人员审核,平台会为企业自动匹配,快速筛选出优秀服务资源。

  围绕显示产业,当地加大服务供给力度。即将竣工的超16万平方米的新型显示配套产业园,将用于重点引进上下游产品生产线,为配套项目提供梯度适用的发展空间。从2021年开始,园区还通过举办各种大赛,帮助企业精准对接高校专业毕业生,每年大赛都会为新型显示产业输送近千名人才。

  厦门市发改委副主任 李晓燕:未来我们会把新型显示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芯片、屏幕、智慧终端和信息网络”于一体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创新高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