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打假陷空转 正规门窗厂大受打击
2017-03-09 00:00:00   来源:铝博士网   评论:0 点击:

  近年来,互联网电商的蓬勃发展给传统门窗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门窗电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藏秘在互联网背后的“冒牌”商家让正规门窗厂家“很受伤”。尽管很多商家在呼吁“要像抓酒驾一样打假”,但对于实为企业并无执法资格的正规品牌厂家和电商平台来说,打假陷入空转已成为常态,造假者的造假成本之低,亦在维持着恶性循环的繁衍滋生。

  品牌打假陷入空转成常态

  举两个例子,作为一家大型电商公司的阿里巴巴曾在2016年投入10亿元打假资金、2000人打假队伍,阿里平台治理部门在2016年全年,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但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不足1%。安踏集团每年投入数百万元打假,但最终付出自由代价的制售假者寥寥。2012年到2014年,安踏追踪一个卖假安踏运动鞋的周某某,两次抓到都因案值较小,只是罚款了事,第三次安踏终于摸到周某某在江西高安市的售假仓库,现场查处6000双假鞋,案值数百万元,周某某终于被公安刑事拘留并移交司法追责。然而,在周某某交了40万元保释金后取保候审,其最终只被判缓刑,等于一天牢没坐。而据相关负责人披露,目前周某某仍在从事假鞋制售生意,只是不再做安踏假鞋。

  马云提及的“新制造”,认为未来30年制造讲究的是智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种基于品牌化方可进阶的趋向特质,面向鱼目混珠、“假货”充斥的消费市场,无论是门窗等家居建材企业,还是包括阿里在内的主流电商平台,共同积极投入到打假中,一致对外怼向“假名牌”的猖獗无序当中,才能真正消解同为“利益相关者”如今却互怼的尴尬现状。

  本无执法权 何以不空转

  对于并无执法权的门窗等电商企业而言,打假作为品牌口碑重要的一环,宁可冒着危险,耗费大量资金、时间去打假。事倍功半的是,很多时候不仅无法让造假售假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企业还得背上“假货”这口黑锅,所有的舆论与矛头最终指向的还是品牌本身。相较门窗等电商企业而言,阿里等电商平台自然背负着“假货藏身之地”的角色。反问一句,难道没有电商,就不存在假货了吗?显然不是,假货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发达程度:中国的经济才发展几十年,一直底子薄弱。很多家居制造业都是靠抄袭、贴牌一路走来,然后才有了自主研发,自主品牌。

  对于大量的低收入群体来说,购买廉价商品无可厚非,假货、冒牌货、高仿货的铺天盖地,也并非毫无道理。至今在许多棚户区的露天市场,农村乡镇的集市上,城市的夜市里,仍然是售卖各类高仿、假货的天堂。于是,名牌的冒仿,成为了无良商家攫取最大的利益差价,同时还能满足人们追捧和虚荣心理屡试不爽的手段。但这并不排除其打着正统名牌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与知情权,以假充好,以低劣的产品搅局市场,长此以往,对企业品牌和市场用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伤。

  在实体经济下生存的门窗生产企业,面对物质不断充盈、消费升级的当下,“假名牌”只会有害无益地显露出狰狞的面目,损毁的不单是正规门窗企业品牌的口碑质感、知识产权与创新能力,更是用户的品质体验和身心健康。所以,即便打假陷入空转,我们也有理由坚持下去。

铝加工微信.pn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