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林间石斛生态产业助农长受益
2019-04-30 00:00:00   来源:保山市林业局   评论:0 点击:

近年来,龙陵县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深耕产业沃土、厚植惠民福祉"思路,把石斛生态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来落实,聚焦石斛产业发展难题,依托林间"立体空间"优势,找准产业"症结"开出发展"良方",走好基础路、精准路、创新路、长效路"四条"石斛惠民路,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向林农释放生态红利的过程,促进山区林农从中长受益。目前全县石斛产业已辐射带动全县4.8万人脱贫致富,拉动民间(社会)超过资本10亿元。

走好"政府+协会+组织"基础路 破解产业脱贫难题。全县坚持把生态经济兼容林间石斛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来推进,探索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协会推动+部门联动+农户主体"基础路,明晰了石斛产业发展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成立了石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县石斛协会、县富民石斛专业合作社和县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等组织保障机构,积极为斛农及卡户化解产业难题。目前已成立石斛协(分)会11个、接收会员1000余名;建成石斛专业合作组织37个(含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12个)吸纳社员1.16万户,覆盖全县10个乡镇60个村社;为卡户办好事实事120多件;基本形成了"政府引领、部门联动、协会助推、合作社带动"互动发展雏形。

走稳"财政+金融+项目"精准路。为破解石斛脱贫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全县立足实际找准短板,把"发力点"放在产业发展资金、金融信贷资金、整合项目资金扶持上。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对石斛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种植农户特别是贫困种植户进行扶持,增添石斛脱贫产业的动力。2011年以来,县财政共投入石斛产业发展资金900余万元,重点对当年新增野生种植石斛连片面积5亩以上且亩植8000株以上的,按每亩1000元标准补助;近5年来, 整合林草、人社、扶贫等部门争取贴息贷款6.04 亿元元,兑付贴息资金2235万元,惠及斛农3640户;在象达、镇安等乡镇率先开设"龙陵石斛种植保险试点",对800亩石斛投保费24万元,增强斛农特别是卡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龙陵石斛产业已辐射带动全县4.8万人脱贫致富,拉动民间(社会)资本超过10亿元。

走实"质量+品牌+市场"创新路,壮大脱贫产业规模。为破解石斛脱贫产业发展"规模弱小"的难题,全县把"着力点"放在严格质量管控、强化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条上,积极发展壮大石斛产业规模,加速"一根草"工程向林农特别是卡户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的进程。质量管控上,在全国石斛种植地首家推行石斛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三项制度",规范种植申请备案、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等制度,实现从产地选择、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监管。2018年共检测石斛4559份;品牌建设上,先后获得"龙陵紫皮石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了"品斛""极斛"等品牌,开发了石斛枫斗、石斛精片、石斛酒等6个系列数十种产品,申报了紫皮石斛精片、紫皮石斛酒和铁皮石斛精片等16个龙陵石斛"健字号"。同时2017年"龙陵紫皮石斛"30种中药饮片率先进入《云南省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8年《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紫皮石斛》正式实施,"龙陵紫皮石斛"成为全国首个获得食品标准的石斛种;延伸产业条上,大力支持企业、合作社通过开设实体经营店、网络营销、媒体营销等方式开拓市场。如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全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延伸了石斛的酒类、养生精片类等石斛产业链,仅2017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5余元,收购石斛鲜条600多吨,带动1200多名贫困户增收致富。

走顺"研发+培训+标准"长效路,增强产业脱贫后劲。坚持把"切入点"放在"科技研发+技术培训+标准创建"三位一体上,着力增强石斛产业发展后劲。成立县石斛研究所,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并建成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1个、获得国家认证专利29项;在全县10乡镇建立科技推广员制度和联系员制度。10年来共培训斛农2.4万人次(其中卡户5800人次),14261人获得《国家中药材枫斗加工技术资格证书》、其中卡户2421人;龙陵紫皮石斛先后进入《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等,在严格执行各项标准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石斛标准车间建设,持续延伸石斛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山区贫困林农增收致富步伐。如现已在龙山、象达、勐糯等8个乡镇新建石斛枫斗加工厂15个,新增枫斗标准生产车间1.8万平方米、保鲜库2250立方米及其他设施设备等150(套)台。通过在农村推行"村委会+合作社+卡户"长效机制,直接带动全县1266户卡户4500多人直接从中受益。

(龙陵县林草局供稿)

信息来源:保山市林业局管理员 | 责任编辑: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