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农民收入80%来自“菌果药”产业
2019-05-05 17:31:07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产业经济>>经济林果>>产业资讯>>   评论:0 点击:


伏牛深山,郁郁葱葱的山茱萸舒展着柔长枝条,20多万药农依托22万亩山茱萸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山下,沿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巍巍壮观,年出口创汇达9.9亿美元。平地上建起百公里猕猴桃长廊,果然风情、达能等深加工企业渐成规模。近年来,河南省西峡大力发展“菌果药”特色林业产业,全县农民收入的80%来自这三大产业。

清明小长假,丹水镇的花海果香生态农业综合旅游示范基地花开正盛,慕名前来赏花踏青的游人络绎不绝,基地负责人陈继台乐得合不拢嘴。陈继台是丹水镇西湾村人,经过多年打拼拥有一家配电设备公司,经营状况良好。随着年龄增长,他对家乡的眷恋与日俱增。近年来,西峡县政府出台一系列好政策鼓励返乡创业,陈继台于2013年回到家乡,承包了500亩地人工培育野生猕猴桃。2017年,500亩猕猴桃全部进入盛果期,年产量250万吨,销售收入1500万元,带动全村65人就业。在猕猴桃种植取得成功后,陈继台又在果园旁边开辟了一片花海,发展花海果香生态农业观光项目,不仅每年收益近千万元,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陈继台的成功不是偶然,得益于西峡县的生态立县政策。近年来,西峡县按照“增绿、扩果、稳药、调菌”的发展战略,把以猕猴桃为主的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三大特色产业作为“一号工程”,走“山青民富”的生态发展之路。

县财政每年出资10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新发展猕猴桃示范园每亩奖补500元,新建标准化香菇棚每棚奖补500元,对全县山茱萸基地实行GAP标准化管理。西峡县发挥6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对菇农、果农普遍采取到户增收,解决基础投入问题,对药农采取“四免一提高”,即免费提供有机化肥、无公害农药、种子、技术服务,提高收购价。

西峡县良好生态环境和支持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的举措,吸引了多家企业投资。目前,宛西制药股份在西峡县拥有了无公害山茱萸种植基地、GMP认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形成中药材产业集群。依托百公里猕猴桃长廊,果然风情实业有限公司,带动几十家企业在西峡县从事猕猴桃果汁、果干、果酱、果酒、冻干果粒等精深加工,形成完整的猕猴桃产业集群。依托百公里香菇长廊,西峡县大力发展双龙干菇市场和丁河鲜菇市场,内联龙头企业仲景大厨房、家家宝等公司,外引上市公司、中国行业50强企业、北京北方霞光集团投资5.6亿元,建设食品加工标准化厂房项目等,实现生产、销售、出口一体化。

目前,西峡县已建成沿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沿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北部山区山茱萸基地三大特色林业产业集群,年综合效益2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果药菌”产业。

果药菌”产业的发展,为西峡县乡村振兴打下绿色根基。白庙村得益于特色林业产业的发展,成为附近有名的“网红村”,一到节假日这里就进入“堵车”模式。家住白庙村村头的史春莲搭上乡村生态旅游的顺风车开起了农家乐。她说,以前的白庙村可不是这样的,家门口就是垃圾堆,处处脏乱差。白庙村近年来依靠种植猕猴桃富裕起来了,如今正在森林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上下工夫,大力打造自然山水与田园文化交织交融的森林乡村。

西峡县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已经打造60个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农家宾馆1200余家,全县共打造6个乡镇、40多个旅游专业村,1.5万农民变成了小老板、经纪人。以野生蜂蜜、柴鸡蛋、红豆杉为主打的旅游产品,令游客爱不释手,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到西峡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分享到: